摘 要:主持人作為電視節目受眾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競爭激烈的節目收視中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過對電視受眾的心理分析,並對其審美心理進行探討,得到其認可的新聞類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職業形象,再有針對性的去進行塑造,以期在節目一開始便留住受眾,從而更進一步的展示節目的知性美和含蓄美。 關鍵詞:新聞主持人﹔播音員﹔職業形象﹔受眾﹔收視心理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在今天這樣一個輿論高度的媒介時代,擁有著明星光環的各類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卻更加注重個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形象所代表的本質階層。因此,筆者認為,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形象對於受眾收視心理的影響是值得分析的。 一、播音員與主持人形象的定義 1.聲音形象。張頌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播音學》當中就明確指出播音語言樣態的“三性三感”,即播音語態要注意“規范性、庄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和親切感。”同樣,播音語言樣態的這六點要求也適用於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形象要求。無論是何種節目樣態,進行的是何種新聞類節目,其三性三感皆是不可失的。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經常要與國家黨政方針有關或者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的各類新聞,其面貌和氣質便借由其聲音表現出來。“因此,這就要求他們(她們)的音色純正,語音規范,語言要自然大方,庄重、沉穩、大氣,具有權威性,真實可信。[1]” 2.屏幕形象。電視作為一個聲畫高度結合的現代傳播手段,其特殊的傳播方式便決定了其聲與形不可偏廢其一,隻做到聲到而形未夠或是隻做到形俱而聲未及都會導致新聞有效信息傳與受之間的斷層。因此,這就要求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屏幕形象必須庄重大方、文明得體,包括每期節目的服飾、發型、化妝、舉止等必須符合本次節目播音主持內容的要求,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2]。如中央台某新聞女主播在節目中無意識的哈欠,便造成了其在受眾心中端庄穩重形象的缺失﹔又甚至央視某位新聞女主播在節目中著裝過於單薄透明,險些造成嚴重的事故等。不管其平時如何優秀,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東西,卻都是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所必須要注意的。 3.公眾形象。由國家廣電總局下發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標准》中的第七條、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對於播音員主持人的公眾形象、個人形象及職業操守做了規定。充分說明作為廣播電視傳播的形象代言人,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確立正確的公眾人物觀念,為社會樹立良好的典范形象[1]。 2003年湖南電台的“羅剛事件”至今還給所有在職的播音員主持人以刻骨銘心的。作為一名中國人,羅剛以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驕傲感維護祖國的尊嚴,但是他卻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主持人。面對無理取鬧挑舋的聽眾本應採取果斷挂斷電話,並以擁有話語權為先天優勢引導受眾進入正確方向為最佳應對方案。結果是主持人羅剛卻與自稱為日本人的聽眾在節目中加以辯論和質問,造成廣大聽眾不良反日情緒的爆發。事后,有關部門將“2‧25事件”定性為嚴重的事故,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嚴肅的處理。 二、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形象與受眾 從電視誕生之日起,主持人和受眾就互相扶持、共同前進, “主持人先行”早已成為受眾談論某一檔節目的思維定式,而這也足見主持人在節目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1.受眾認同的主持人形象。崔永元沒有標准的普通話,不具備磁性的嗓音,甚至連電視主持人高大帥氣這一最基本的元素也不擁有,但是他卻創造出2000年2.8%的收視神話。為此,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研究處和人事辦綜合了各項因素之后,提出了觀眾對不同類別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風格和特征。在調查結果中受眾關於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形象在庄重嚴肅、普通話標准、語言准確等三個方面給予了高達90%的關注度。 (1)受眾收視心理的研究。在大眾傳播范疇中,尤其是在以電視為代表的聲畫結合的視聽媒介傳播中,受眾的知覺偏見一般由威信分析、第一印象以及偏見、心理三個因素誘發。威信分析。美國電視網(CNN)新聞節目主持人丹‧拉瑟是美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嘴”。出身記者的他,五十多年的戰地採訪經驗以及重大事件“永遠第一時間”的出現,對於像他這樣經歷過如此之多重大事件、具有如此豐富經驗的新聞戰線的“排頭兵”,其威信自然而然的確立,從而保証了受眾對於新聞事件的自覺接收和准確重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獲得主要是通過獲得對方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並且這種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發揮重要的重用,亦是以后交往的依據。如果主持人並不能很好的吸引受眾,這對於任何一檔欄目無疑都是一個摧毀性的創傷。因此,從電視媒介傳播的技術角度講,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更應該注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偏見、心理 。新聞類節目中由於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形象素養的斷層,如聲音形象、屏幕形象或者公眾形象,加之新聞類節目的特殊性,更加容易導致受眾的偏見心理的產生。隻有讓播音員自身產生一種感之於外、受之於內、一說為快的新鮮感,並借由這種新鮮感將新聞更好的內化,才能在新聞節目的播報中將有可能導致受眾偏見心理的苗頭扼殺於襁褓之中。 (2)受眾審美心理的研究。由於電視機的普及化,使電視節目潛移默化的成為普通受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時代產生了一大批“沙發上的土豆(couch-potato)”,對電視的依賴性,也日漸成為受眾審美心理組成的一個重要有機部分。電視為人們提供娛樂,又為人們提供信息,集合電影和無線電廣播的優點於一體,將優質的資訊和娛樂這一服務過程又推向了。而在當代,我們生活的一切范圍都成為了鏡頭之下的“現場直播”。電視審美的特殊性、對電視的依賴性以及電視的不可或缺性就構成了電視觀眾的審美心理。 2.受眾收視心理對主持人形象的影響。面對受眾的威信分析心理,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尤其是國家《新聞聯播》以及各省級《新聞聯播》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年齡及閱歷上必須擁有不可撼動的砝碼。對於新聞播報,新聞類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是一種二度創作。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做到感之於外、受之於內,從而產生一種一吐為快呼之欲出感。隻有這樣“消化良好”的新聞播報才能兼顧到各個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修養的受眾。不同類型的新聞類節目,對於目標受眾的“靶向”也必須准確。因此對於播音員、主持人的設置也應“相機而動”。如快節奏的體育類新聞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形象上應該注意朝氣與活力的結合,播報中的語言應該具備躍動感和活力﹔再或者清新明快的民生類新聞類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形象,在遵從“三性三感”原則的基礎上,應該注意親和力的彰顯與平民化的突出,選擇較為口語化的語言播報等。這些,都是不同節目樣態下的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所應該遵從的。因此,受眾收視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並非無章可循。隻有准確分析把握目標受眾,做到有的放矢,即可正中靶心。 三、塑造新聞類播音員與主持人職業形象 筆者認為,新聞類節目的播音員與主持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將外在可感可知的形象在第一時間傳達於受眾,為后期的信息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 1.塑造新聞類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職業形象。(1)職業著裝。在廣義的概念下,所有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著裝首先都要充分的考慮到廣播電視行業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特殊性,遵從大眾審美原則,把握度和量的結合﹔其次要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再次,要將大眾的集體審美心理和審美標准做為一種衡量尺度﹔最后要充分考慮到與節目的契合度。而在狹義層面,節目的特殊性,及主持人身份的特別性,決定了其著裝要遵從相比其他類節目主持人更高階的規范化要求,男女播音員主持人均應以職業化的服飾為首選。(2)發型造型。從電視傳播以及新聞類節目的鏡頭拍攝技巧來看,中近景已經成為了各級電視台的首選,作為鏡頭中首當其沖對觀眾造成視覺沖擊和吸引的便是播音員主持人的頭發。另外,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去看,頭發位於人體的最高點,在視線中也是最吸引人的一個地方,在人的形象美中佔有舉足輕重的[3]。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發型首先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簡潔、得體、大方。另外,不同年齡層次的新聞播音員和主持人也要考慮發型與自己年齡、臉型的兼顧。同時,要盡量的減少發型中發飾的運用,避免對新聞類節目庄重性的破壞。(3)化妝造型。新聞播音第一要求便是“事實先行”。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妝容也應該以真實自然為本,同時塑造出一種真實可信、准確親切、鮮明生動並且具有美感的個性形象[3]。對於演播室妝容,“遵循與皮膚、年齡相適應﹔濃淡與時間、場合相適應的原則既可。”(4)飾物佩戴。飾物,是指能夠起到裝飾作用的物品,如耳環、項鏈、戒指、手鐲、眼鏡、圍巾、領帶、胸花等[3]。在新聞類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要著重注意對眼鏡、領帶和胸花的使用,根據節目內容以及服飾整體要求,做出適度調整。而對於耳環、項鏈、戒指等一些貴重物品要慎重選擇和佩戴,以免在實際傳播中造成信息傳播的重構偏差。 2.表現新聞類播音員與主持人職業形象。我國的廣播電視,是黨、和人民的,是教育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文明的最強大的現代化工具,是黨和聯系群眾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是節目的代表,也是電台、電視台的“門面”,代表著媒體的形象,在本質上傳達的是黨和的聲音[3]。在相當程度上,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形象也代表著媒體的形象,代表著黨和的形象。 “其言談舉止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示范效應,應當自覺樹立良好的聲屏形象,維護媒體公信力。[4]”因此,要嚴格做到嚴於律己,個人品德體現媒體責任感、符合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尊重大眾審美情趣和習慣、體態和節目的統一以及語言和體態的和諧[2]。主動承擔起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維護國家形象和社會進步方面的重大責任。 3.播音員、主持人注活中的形象。播音員主持人自然具有在生活中推廣普通話的先天義務,因此要堅決在生活中堅持規范的語言習慣。規范的語言習慣包括語音的規范、詞匯的規范、語法的規范等方面。 同時注意其言談舉止所具有的廣泛的社會影響,樹立正確的公眾人物觀,嚴格約束日常行為,主動擔負起樹立媒體形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殷衛華.莫讓資格証成為不思進取的護身符[J].聲屏世界,20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