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水连舟,循脉而行,水源木本,独步滨江。”漫步在充满工业气息的水上钢木结构栈桥,与杨树浦水厂建筑隔水相望,章明忍不住举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还在文字后配上了笑脸表情。绵延1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公里的工业博览带,他是“总设计师”。 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职工第三党支部的一名,章明这件“得意之作”,只是支部们以专业知识承担社会责任、带头投入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更新还是遗产,我们的学科都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让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是我们的责任。”支部徐洁说。 去年初,章明与他的团队接到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一期(示范段)的设计任务,对原方案进行修改与提升。7月就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章明依然毫不犹豫担子。 “我经常推掉大项目去做小项目。”章明教授是建筑系副主任,城市既有建筑和城乡既存再生专家。有“囱”之称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刚刚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的“严同春”宅(解放日)改建工程、新天地屋里厢博物馆和上海鞋钉厂项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规模大的项目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益,不过在他看来,选择项目的标准不是规模大小,而更应当是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高低。“作为设计师,碰到一个好项目不容易,这是能够为整个上海的公共空间作贡献、于民的好项目。我们只想为上海做出一个经得起历史的示范段。” 杨树浦有着“近代上海工业摇篮”的美誉,滨江沿线留存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但也正是密集排布的几十家工厂,将城市生活在黄浦江的半公里外。生活于此的居民“临江不见江”,几乎忘却了原来杨浦也有丰沛的滨江景观资源。 “城市的发展不是重建,而应当像底片叠加,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历史遗存在焕发新活力的同时延续往日魅力,章明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平时还要上课、研讨,那段日子,章明和团队的老师们几乎每天都加班,跑工地成了常态,连周末也闲不下来。 示范段一侧的杨树浦水厂,曾是杨浦滨江带上最长的“断点”。这座1883年建成的英式城堡建筑,属文物单位,是全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地面水厂之一,迄今还为杨浦、虹口、普陀、宝山等区200多万市民供水。既要确保水厂生产设施安全,又要实现535米断点的贯通,不绕道而行,怎么办?章明设计了一条悬浮于水上的钢木栈桥,不仅有绿化,还有休息座椅和活动平台。现在,在原本看不到江水的地方,市民也能感受到黄浦江的温度与水厂这座历史文物建筑的风采。 “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热情与责任心。”在支部组织的参观杨浦滨江活动时,章明这样说。他是一名有30年党龄的“老”,“之初我就一直认为,就应当是先进的代表”。如今,看到滨江水岸游人如织,章明倍感欣慰,“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作品也要有先进示范性,看到使用者满意,就是最大的幸福。” 由建筑设计基础学科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组、《时代建筑》编辑部组成的党支部中,共有24名正式,既有院士、教授,也有新入职青年教师,更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孙彤宇这样的学界“大咖”。作为教师,他们都承担着教学、科研、考核等各方面任务,却不忘将支部建设与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完成了不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作。 武康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沿线年,武康被选为全市首个风貌试点街道,开始规划和性整治实施三年行动,沙永杰教授成为主持工程的总规划师。没想到,这条长1100米的道,光是重新规划,就用了1年零3个月。 “那年3月到7月,每个星期我要去3次,沿有多少树、树有多高、有多少围墙、墙面有多少桩子、哪些建筑有空调、有盘电线这些都要了解。” “道风貌我们不管,但修房应该让我们得到实惠。”沙永杰参与了沿线两个弄堂里的民居修缮,在与居民座谈时,一些老街坊的态度一度让他犯难,也促使他在提高居民小区内的质量上花了不少精力。由于将风貌与民生改善结合,他的方案最终得到居民支持,“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公共参与,让风貌成为大家的行动。” 如今,武康大楼前,时刻不缺端着相机拍照的游客。秋冬季节,铺满道的梧桐树叶也成为一道风景,武康俨然成为一条声名远播的“网红”。 除此之外,支部的郑时龄院士参与了“上海2040”总体规划,为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制定战略;李翔宁教授参与策展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打造城市尺度国际交流互动平台;《时代建筑》编辑部的则带领同事承办了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以文化品质和创意设计引领城市发展,发掘城市的文化价值。 “历史应该有它的印记,这个印记要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不然多可惜啊!”徐洁说,每一个项目,们都力争做到最好,“这就是对城市最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