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暖花开季节的到来,“312”植树节也向我们走来。无论古今,植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行为。而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大多喜欢亲手种树,并写下了许多经典诗句,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诗词宝库。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喜欢种柳树。他辞官归隐以后,不但亲自在田间河畔栽植柳树,还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且以此取“五柳先生”为号,并以柳为友,写下了众多抒发自己追求和隐逸山野的田园诗章,其《归园田居》中就有一首记述了自己种柳的:“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几句平常且朴素的农家用语,充满了作者自己植树的心情及对田园生活自足的强烈感情。而另外的诗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般表现出作者的爱柳植柳痴情,难怪后人称之为“柳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酷爱植树,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栽花、植树。在任忠州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便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植树栽花,且写下《东坡植树》一诗:“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洋洋洒洒230余字,恰似勾画了一幅植树造林、美化荒山的画卷,表现出作者寄情于树木花草的闲情逸致。后调任杭州刺史,自上任之日起就率领在西湖里筑了一道被后人称作为“白堤”的长堤,蓄水灌田,并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而在任苏州任刺史的一年时间内,在住所周边亲手种上了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甫,也同样是走到哪里就把树种植到哪里。“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来到四川成都筑造草堂,为了居住的优美,曾四处寻找树苗,并以《诣徐卿觅果栽》为题作得一诗,对找寻苗木的情景作了翔实记述:“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而在求得苗木以后,杜甫又亲自栽种,并将自己的植树感受表述于《种树》一诗之中:“独绕虚斋径,常待小爷柯。幽荫成颇杂,杂木剪还多。”短短20字,便使作者自己植树并精心规划、细心侍弄、耐心修剪的场景跃然纸上,俨然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一个优秀园丁的形象。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元,不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爱柳树,朝廷又偏偏命他为柳州刺史。到任后,柳元就带领百姓在柳江两岸大面积种植柳树。在其离任时,柳州已到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看着眼前景色,回忆几年的植树情景,有感而发地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前四句对当时“种柳”的情景作了忆述,后四句表现出柳刺史为民的比重追求与崇高情怀。 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城,少年时曾种松树数万棵,并写《戏作种松》一诗:“我昔少年日,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全诗不仅记录了作者种树的经历,而且描述了松树的成长,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外,他还将自己的种树经验写成《种松法》进行推广,详细讲述了采种、育苗、栽植、养护的方法与技巧。尤其是在任杭州任知州时,亲领百姓修浚西湖,组织大家筑堤种芙蓉、杨柳等树,给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树树桃花问柳花”的美景。而在其谪居黄州期间,曾在南门外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城”,房子周围种满了他喜欢的各种树木,并留下了《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词三首,其中有“去年东坡捡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的佳句,脍炙人口,盛久不衰。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植树造林又是的千秋好事,因此,在春季植树的大好时节,吟诵古代文人留下的这些植树佳篇,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山河更加壮丽,我们的家园更加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