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景区花数十万请只是为了一篇新闻通稿吗?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10-18 16:34:07 人气: 标签:新闻站发稿联系人

  西部某市花费200万举办了一届旅游节,邀请全国50家做报道,其中有30家来自、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央媒和省级大媒。这些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考察采风、车马费等费用支出总计60多万,约占本届旅游节整体预算的1/3。主办方的意图是借助旅游节活动,来一轮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

  但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跟我抱怨,当他们在旅游节结束后统计发稿量和评估宣传效果时,却发现,几乎所有的都只发布了新闻通稿,真正基于采风、观察、思考的深度报道几乎没有。

  60多万的代价,换来的是同一篇新闻稿在上铺天盖地地输出着单一的说辞、参会领导、领导讲话语录,这些信息,根本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你们倒背如流的宏观叙事,跟游客有什么关系?你们沉浸于自己的沾沾自喜,跟行业有什么关系?

  到头来,一个地方领导的英明决策,创意团队的精心策划,执行人员的辛劳组织、接待,耗费巨大的活动经费等,这一切的努力付出,全输给了一篇新闻通稿。

  旅游是人类生活的延伸。按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论人的延伸》的理论来理解,旅游即媒介,而且是个冷媒介,需要人的深度参与,这一媒介才能发挥其最大化的功能。

  这也是旅游界活动、会议繁多的动因,各地各部门、行业各细分领域,都不遗余力地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和论坛,希望能够调动关联群体的参与性和关注度,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战略规划、产品线、特色风情等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充当了一个点、平台、渠道等集成的媒介功能。

  我们面临的是“两个大时代”:一个是大众旅游时代,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体验需求是大众旅游的特征;一个是大众传媒时代,互联网,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分众化和共享性是大众的特征。

  但是,很多旅游营销,既不能满足大众旅游多元特征,也不符合大众的共享——单一信息,单向度,导致旅游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旅游的效果经不起评估。

  产生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发生了改变,不再以产出深度、原创的内容为己任,而是在商业竞争压力下,以基于平台优势的商业为己任。所谓“新闻理想”在绩效考核的重压下,沦为一种奢侈的诗意和远方。

  大多数的记者、编辑都肩负着“商业变现”的目标,每天奔走于各个会场,期待跟相关领导、商业大佬来一场的邂逅,兜售一番自己平台的优势,拿下一份订单。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新闻事件和某一现象本身做更多的思考和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稿,成为他们可以靠近领导和老板兜售业务的门票。

  更何况,在节约人力成本的驱动下,旅游活动主办方请到的所谓“代表”,或许根本不是记者、编辑,而是专门用来应付跑会的实习生和直接肩负商业变现的业务销售,更别指望他们能写出专业、深度、有趣、可读的报道。

  他们不对媒介理应公共价值的新闻负责,他们只对完成任务和拿下订单负责。他们只能联系后台编辑发新闻通稿。如果你的新闻通稿中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他们一字不改照发;有时候,他们会连同你新闻通稿后面附录的资料和发稿联系人的相关信息一股脑儿发布出去,给负责联络发稿的“某先生”和“某女士”带来不少的麻烦。

  在明知道不写稿的中,活动主办方不得不自己动手写新闻通稿。而事实上,新闻通稿只是供参照的主流基调和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主办方期待的唯一内容,需要以新闻通稿为参照,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再解读、再提升和再延伸。

  也是由于知道不写稿,活动主办方对新闻通稿的内容处理总是慎之又慎,尤其是主办的相关活动和新闻发布会的新闻通稿中,往往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内容总是围绕出席的相关领导和领导讲话为核心,多的是官话套,少的是创新表达。这样的八股新闻,没脑子的机器人都能写了。

  即便有称职的记者灵光乍现想发挥几笔,结果出现了在看来不合适或者有悖于意识的表达,交通食宿全包,还拿了人家车马费的记者就会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这也是导致记者不写稿的一大因素——发新闻通稿不担责,原创稿易惹祸,还不如不写,皆大欢喜。

  过于沉重的官僚意识和语境,更多地体现在各旅游部门的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当互联网推倒了世界的围墙,各旅游管理部门都意识到一个网站的重要性。但当他们花费昂贵的代价建了一个网站,又安排专职人员对网站进行时,信息的发布和更替却始终围绕着领导工作和政务宣传而展开,而真正为游客消费提供参照和指南的信息少之又少,理所当然,这样的网站别指望能产生互动效应和理想的访问量。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大众旅游时代大众的现状——主体总是寄希望于用一篇蹩脚的新闻通稿,经过组织的扩散,覆盖所有受众,往往耗费了高昂的代价,付出了繁重的工作,却只是了一堆僵硬的、单一的,不会让读者产生任何情感联想和可资借鉴价值的“正确的废话”,千篇一律的发稿量是完成工作的唯一慰藉,一种套着大数据的新衣的。

  目前为止,还真没发现哪个平台具有这样的综合功能(如果你发现了,请告诉我)。但微信朋友圈算一个。这个回答是基于我获取信息的经验,在微信朋友圈里,我每天都能汲取到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不是来自,而是来自微信朋友圈旅游界同行的转发分享。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对那些秉承公共价值的思考者和写作者报以崇高的,而对那些每天囿于,夜郎自大地和兜售自己所做的蹩脚案例的“表演艺术家”,表示和。常识告诉我们,那些整天说自己好的人,往往不见得有多好。客户一语胜千言,把自己的好,留给别人去说,比更有和成就感。)

  做好旅游,首先我们要理解旅游产业的综合属性,更要把握新时代的语境。旅游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是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的综合体现,既要注重营销,又要注重市场营销。而营销和市场营销由于受众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推广。

  如果品牌管理的内外部机制和体系没有系统性,一切工作和投入最终收获的结果都是“一地鸡毛”,而不是立竿见影。

  在大众旅游和大众的“两大时代”,一切信息的产生、存储和,都是碎片化的、的,的信息在泛滥,但人们获取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有限。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对于真正渴望有价值信息的受众而言,他们需要“整体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识”,不管媒介如何变化,这一点是获取有用信息不变的准则。

  正因为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所以一切才需要实现重新整合。分类整合的组合精准,是当下一切品牌的创新策略,更是旅游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要兼顾旅游过程中、经济、文化、社会、市场“五位一体”的综合,具备分众意识,开展精准营销。

  鉴于此,我认为任何一场旅游营销活动和事件,根本不用耗费数十万请数十家汇集到现场去(除非主办方不惜代价想让这些去现场充实参会规模、营造现场报道的虚假繁荣)。最好的方式,是根据的内容需求,找几位真正能够创作深度的资深记者,从几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报道。然后再根据受众特点,跟几家影响力大,又是目标受众真正关注的主流进行深度合作,实现精准和推广。用优质的内容实现大众自发的转载和,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有参与报道的同一篇新闻通稿,跟不同属性的不同视角、不同内容的,哪个效果更好呢?

  兔子吃草,就别给它肉。老虎食肉,就别给它草。单一供给,要么饿死兔子,要么饿死老虎。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