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浅谈主动校对与知识积累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0-4-24 6:48:41 人气: 标签:洒扫应相关知识

  摘要:校对工作者是质量的“者”,工作上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的声誉,尤其在如今人—机结合的校对过程中,因校对软件的局限性,“异同”和“”最后还要靠校对人员来作最终判定,因此校对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积累的多少、主动校对的能力,在校对过程中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连云港日报》日常校对过程中存在的易错问题,就青年校对工作者如何做好主动校对与知识积累作一下阐述。

  说起校对,大多数人认为,校对不就是照着原稿比对校样上文字异同吗?其实现在的校对工作,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原稿和校样是一模一样的,此时只是用原稿核对校样是发现不了错误的。现代意义的校对,是凭借校对工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校样中的,提出质疑,订正差错。也就是说在没有了标准参照物的情况下,要求校对人员完全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去主动纠正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错漏。

  所谓被动校对也就是校异同,是指以原稿为标准,采用折校的方法,拿校样对着原稿逐字核对,纠正与原稿不符的各种错误。而采编网络化后,现在没了底稿,需要校对人员在校样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主动分辨出校样中隐藏的错误。这就是主动校对。也就是说,校对人员在阅读校样时,不仅要关注校样上的词语搭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还要关注标点符号及上下文是否一致;在心里默默时,一旦出现某些字的差错,要能敏锐地联想起与它极易混淆的形近字、音同字,时刻提醒自己要多加注意某些成语的误用,切不可一带而过,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词语的正确搭配模式来检验其是否正确。

  现代校对工作涉及的知识很广博,内容很精密,必须精研覃思、博览群书,才能校定校样中的错误。日常校对工作中如果第一关记者没尽到责任,第二关编辑也没把住,差错溜到了最后一关——校对者手里。这时,校对人员所要做的,应由以往的被动校对向主动校对转变。如果校对人员知识积累少又缺乏主动校对,也就无法发现校样中的差错,再好的文章用文字印出来时就会变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乱,令人难以读懂,莫名其妙;甚至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顾名思义就是一篇中前后表述不一,自相矛盾。这种差错有很多表现形态,包括人物姓名、地名、性别、时间表达、企业名称、产品名称、量词、职务、单位名称、人物称呼、技术名称、年龄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很容易发生“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的情况。如同一篇文章中,就不会出现珠峰2号营地一会是6400米一会是6500米;

  遇到吃不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国名等,就应该上网或查一查工具书,以便发现差错,及时加以订正,避免以讹传讹。如果熟悉世界地理,就不会把“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错成“泰国的巴厘岛”;如果懂得苏轼《丙辰中秋》这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不会错成“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如果知悉农作物生长规律,就不会把麦子的成熟时间错成“秋天,麦子熟了”;等等。

  作为地市的校对人员,更应该关注本地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及乡镇名称的变更,因为毕竟本地新闻量大、内容杂、涉及面广,我们每天接触的中,什么人名、名、街道、社区、单位名称等几乎每个版上都会出现。如果地市报校对对本市市情一无了解,就发现不了中的各类隐性差错,也就尽不到“把关防错”之责。如侍庄乡、宿城乡、高公岛乡、朝阳镇、云山乡、宁海乡等,这些乡镇早就改为“街道办事处”了,但现在还以“乡镇”的名称频繁见诸报端。

  对于校对来说,不论对与不对,都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随随便便就相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校对工作中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这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基本条件。如果校对人员能主动校对,也就是带着 “今天我会发现校样有什么问题”去阅读校样,你就会发现,你越来越像一个“工兵”,能捕捉到越来越多的“地雷”。那样上文字才会无差错,否则便会百出。如《逝去的叮当声》一文中说:“尽管他对已苛省,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但谁要遇事缺钱,他准能从勒在腰上的裤袋里抠出几毛几块给人家救急。”这段话里又涉及了生活常识,文中说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事,在那时农村里的农民勒在腰上的根本不是现在的也不是裤袋,而是用一根布条当做,因那时的人钱不多,有的人就习惯把钱掖在勒在腰上的布条里。尤其是文中的“抠出”二字,“口袋”中拿钱用“抠”是不合适的,只有布条做成的“裤带”中“抠出”钱才搭配,所以说文中的“裤袋”应是“裤带”才对。设想一个专职校对人员如果缺乏主动校对,对什么也不怀疑,也就无意于发现校样中事实上存在的问题,这看似“于原稿”了,但算不算对原稿负责、对读者负责呢?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也就是说校对人员不仅对语言文字要有独持的性,具备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咬文嚼字”,还要求校对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特别是网络化以后,校对人员的定位已转变为“校对检查”“校对编辑”,难度更大,责任更大,要求也更高了,更需要校对人员具有主动校对的。主动校对是在被动校对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

  第一,注重文字知识的积累。作为校对人员,在学问积累的过程中,遇有不懂的地方,要勤查词典。词典是打好文字功底的良师益友,不偷懒,不嫌麻烦,只有经常查查词典,才能更多地了解字词的用法,才不会出现“洒扫除庭”“汗流充栋”这样的错误。

  第二,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它包括社会的、历史的、生活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一个人要想积累更多的知识,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是很有必要的,校对人员对自己所读、所见、所闻的一事一物、一点一滴,要留意其中有无可充实校对的知识、资料、信息;有则随时动手,或于卡片,或输之于电脑……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校雠学》中所说:“夫搜集坟典,为校雠家之责任;况欲比勘,必先备篇籍;故网罗逸书,乃校雠学之先务。”虽然古代的校雠与现代的校对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古人都知道做好校雠,要有知识积累。何况现代校对人员不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吗。校对人员本来就是文化知识的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校对理论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校对业务知识,而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对知识进行积累。因为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既勤学专业知识,又多学各学科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这样,通过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拥有更加开阔的知识面,才能有效增强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第三,注重他人经验的汲取。平时工作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如何处理,这也是做好校对工作值得借鉴、积累的。借鉴别人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弯,他人经验的取得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总结出来的,是“苦尽甘来”,虚心学习总结,并应用到工作中是最省时、省心不过的,掌握这些间接经验,远比自己重新积累容易得多。积累的东西越多,工作中处理起问题来就会越得心应手,就能织起更加细密的查漏网,才能不让一切细微错误从自己眼前溜走。

  第四,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人生谁能不出错?出错了并不,的是出错后不认真总结出错的原因。也就是说工作中要学会向自己的错误学习,认真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一些常见的音同、形似、义近的字,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区分它们的不同用法。做到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知识积累在日常,在日常的工作中,校对人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校对习惯:多闻阙疑。多闻,就是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一些知识,积累非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闻”是“厚积”的必要条件;阙疑,就是对于疑难问题不要轻易给出判断,而要就其文意及事实之抵牾,甄别,或多方比对,寻找出正确答案。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一个校对不难,但当一个好校对、合格的校对却很难。因为对有关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触发其去开动脑筋发现校样上有关矛盾的动机,更不可能主动而正确地去甄别其。校对需要知识,知识在于积累,求真贵在责任。正如习所说:“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所以,青年校对工作者要想成气候,有所建树,取得,别无他法,只有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古往今来成大业者,莫不如是。最后借用《校雠蒙拾》中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夫闻而志之谓知,知而聚之为学,学而辨之为识。则愚,不学为昧,寡识多妄。校对,其理同然。

  “2018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举行“2018新闻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详细】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详细】杨玉环容貌复原图南京期货配资http://1847783.shop.52bjw.cn,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