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学科课程并列、自成体系的新型课程,它在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学科世界和生活时空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10多年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没有国家标准,受考试“指挥棒”效应挤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等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地方对其地位认识不清,把它当作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延伸,课程开设不足不全;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课程要求等。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作用,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强化课程融合。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推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鉴于中小学课程门类很多,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课时数有限,应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性强的优势,有效吸纳上述意见、纲要的主要内容,谋求“1+12”效果。比如选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可统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同时更好达到劳动教育目的;借助影视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等等。 二是与时俱进。中小学课程应避免滞后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发挥好“桥梁”作用,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比如,当前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引发了人们生活、工作及相互关联方式的性改变,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认知这些新兴技术是如何诞生并相互融合促进的。又比如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乡村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乃至,学校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注重整体设计。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蕴含一定的教育要求,简单地引入日常生活,不是真正的学校教育,更谈不上有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明确育人目标,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彩活动来有效落实,一般应做到“五有”:有清晰的课程目标、有整体的课程规划、有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有充足的课时、有深切的课程体验。比如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构建组织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增进爱国情感。 四是拓展实践场所。有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看菜吃饭”的课程,当地有什么资源,学校就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此虽然能形成特色,却“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职能部门应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项目和经费支持,各中小学应加强与师范院校合作,通过“互联网+教育”等方式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私人订制”“一校一策”,对于乡村学校,更应为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精准化帮助。应建立健全中小学实践场所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综合实践、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梦见找不到回家的路所,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五是加强师资培养。各级师范院校是中小学师资的主要培养机构,应适应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积极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树立“全科教师”培养,将其作为培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目标和方向,使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都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